Papi酱2016年,创业圈画风突变,昨天还在激辩java和PHP哪个更好的技术宅们、还在梦想着成为第二个乔布斯改变世界的商品狗们、还在忽悠着用O2O横扫传统行业的小老板们,一夜之间纷纷投入文化娱乐内容创业的大军。
1、内容的一年app去世了,内容永生!2016年,创业圈画风突变,昨天还在激辩java和PHP哪个更好的技术宅们、还在梦想着成为第二个乔布斯改变世界的商品狗们、还在忽悠着用O2O横扫传统行业的小老板们,一夜之间纷纷投入文化娱乐内容创业的大军。
大家要么摇身一变,追随宋喆当上了娱乐经纪,撺掇着少女们打上玻尿酸走进直播间,要么拿起了笔杆子,埋身公众号:目前大家做内容了,文化人的事儿更合适我。
这样的情况的出现绝不是偶然,在人口红利褪尽、流量本钱激增的今天,那些过去可以获得巨大流量红利的赛道(工具、平台、社交互联网)们早已被巨头牢牢把持。
流通环节的买卖没机会了,就得大伙纷纷把目光投向生产环节做内容吧,好的内容终将凌驾于这类平台和社交互联网之上,成为崭新的流量红利来源。
由于你的内容好,流量自然就来了,一个罗胖一个papi酱带来的流量,已经能顶过市面上绝大部分app了吧。
一个咪蒙带来的实际转化的比例,恐怕也秒杀了市场上大部分互联网平台了吧。
流量到哪里了,去社交了去游戏了还是去电子商务了?No,它们都去其他内容平台上消费内容了于是,每人都是商品经理,变成每人都是创作者。
同时,微信、微博、喜马拉雅爱奇艺们组成的两微一端多媒体纷纷磨刀霍霍,筹备大战一场!甚至猪八戒、猎豹、UC这类看着和内容八杆子打不着的玩家们也一夜跨界加入混战。
随着着各家内容平台纷纷投入巨资、推出孵化扶持计划,内容创业人士们两眼放光、跃跃欲试,就像当年看到程苓峰第一个通过公众号大发横财、罗胖第一个通过微信收获商业神话一样,踌躇满志信心百倍,仿佛这波红利真的与自己有关似的梦想一直要有些,万一我就是下一个咪蒙下一个罗胖呢?这个时候新的尴尬又出现了。
回顾整个2016年,内容创业人士多了不少,但同质化角逐太紧急,真的拥有IP潜质就那几个内容大咖。
内容平台多了不少,但同质化角逐太紧急,结果最重要的那样几个内容大咖反而不够分了。
2、内容平台的尴尬什么是流量红利?流量红利就是可以很实惠地规模拓客和转化变现。
流量红利在什么地方,资本的追捧就到什么地方,低位买进、高位卖出、本钱优势、N倍回报就是他们的尿性。
但问题来了,当各家平台纷纷转战内容、创业人士纷纷投身内容之后,这个红利还在吗?在内容创业波澜壮阔的这一年里,大家看到的状况是:1、主动权到了内容手中过去的年代是平台策略的年代,大平台就那样几个,流量被他们牢牢把持,至于内容创作者任你才比天高也得听我平台的话,不然离开了我,你的影响力就失去了流量基础烟消云散。
而对于平台来讲、想成为大V的人多了去呢,缺哪个一样转。
但目前,市场上一口气冒出了一堆平台,微信、微博、喜马拉雅、知乎、uc、猎豹、爱奇艺、优酷、秒拍而且其中不少都是同质化角逐,平台太多、提供优质内容的作者反而不够用了,主动权瞬间易手,更可恨的是这类创作者总是雨露均沾、多平台共用、每一个平台都发,立志成为超脱于平台以外、自带流量的IP:你平台有哪些了不起,找我的平台多了去呢,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2、内容的供给能力提高了今天的内容创业,更多讲的是原创内容,是原本在线下生产内容的那波媒体人和作者们,纷纷跑到网络上来卖内容。
从罗胖到徐沪生到咪蒙,他们都是本来就已经小有收获的传统媒体人。
随着着纸质媒体和电视的衰弱,新的行业迁徙开始出现,更多如此套路深的人涌入网络,这种pgc的能力是今非昔比的。
3、内容离钱更近了在《怎么样塑造装逼生产力》中笔者已经指出,随着着消费升级的推进,企业要在新晋中产和伪中产们心中植入一个全新的消费逻辑,就需要内容作为纽带、作为重点时刻的洗脑利器。
消费升级的趋势越是明显,对咪蒙如此的内容魔术师的需要就越明显。
同时,消费升级也逐步培养了新消费人群为内容付费的习惯,免费未必光彩,烧钱才显逼格新的钱途到来了。
4、大家更需要内容了文化娱乐的风口到了,依据口红效应经济下行消费上行,居民对文化娱乐的消费反而史无前例地高涨。
那样目前中国经济已经迎来了不可防止的L型新正常状态在这严酷的寒冬、惨淡的现实面前,大家更需要速食式的精神食(鸦)粮(片)了。
内容的供给提高了,内容离钱更近了,大家更需要内容了,内容成了一座金矿但回到开头,真的提供优质内容的创业人士就那样多,平台反而不够分了。
这就尴尬了。
3、此内容非彼内容尽管大伙都在谈内容创业,但细究一下你会发现,有时候大家讲的根本不是一个东西:1、做IP。
我要塑造一个《小年代》、《鬼吹灯》那样的热卖ip,只须这个ip火了,干什么延伸周围都来钱!2、当导购。
我要像Yhouse、礼物说那样做一个内容导购者,成为新消费常识和理念的布道者,在我的范围里我肯定是最专业的,各种深入对比剖析测评,各种逼格掌故情怀情报,引领消费浪潮!3、打广告。
我的公众号读的人多、实际转化的比例高,有眼球经济和流量红利,广告主在什么地方?4、卖内容。
我就是内容的售卖者,内容就是产品,甚至我就是像罗胖或者李翔那样做二传手,帮那帮懒人把大量复杂的信息消化成浓缩易懂干货版,卖给他们!内容创业的逻辑,和过去的app创业一个非常大的不同是,后者更多依靠于商品设计和技术开发、形成一个效率和体验的依靠你为何用百度搜索,由于搜的结果又快又好啊;你为何用微信交流,由于朋友都在那而且便捷呀。
可是内容之所以可以吸附流量,更多是由于人格能力的信赖、精神境界的认可而形成一种信息获得路径的依靠,这是一种不依靠技术的软性力量,而且愈加潜移默化我为何喜欢罗胖,由于爱(喜)智(欢)求(装)真(逼)啊,已婚熟女为何喜欢咪蒙,由于她能说出压抑在心底一直不敢说的非常爽的话啊(和韩剧一样是女性的av)从这个角度说,内容的创业人士和传统意义的内容创作者是不一样的,鲁迅如此针砭时弊的文学大伙肯定不是内容创业人士、不然肯定被气死。
和传统文学喜好者们追求的自由表达、启迪民智、审美情操之类不同,内容创业人士更追求内容的可商业化,简言之就是能带来更多流量(拓客)、流量能成为粉(粘性)、粉能变成买卖(变现),假如难以满足这三点,就是有再高的文学造诣也会弃之旁边。
所以你看内容创业,介质是引发精神认可的作品,但内核依旧是app式的流量变现运作套路。
可苦了那些只听从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声音的作者,不懂商业运作的重重套路,这繁华盛世,依旧与你无关。
4、平台怎么样翻身?在内容与平台的博弈中,平台会一直被动下去吗?前面说过谈判主导权已经到了内容创业人士手中,那是由于平台太多且同质化,而内容创业人士可以雨露均沾多平台共用。
这就仿佛今天一个城市只有一家大剧院,人流密集,那样不论你是多么牛逼的话剧团都得好好听话,不然再牛逼不可以上去演也是然并卵。
紧接着,这座城市出现了不少规格非常高、人流量大的剧院,话剧团可以轮流巡演、甚至可以对剧院挑三拣四,主动权就易手了。
那样下面,那种情况下主动权会第三易手呢?要么,一个剧院地段非常好、人流极其集中,挖空心思压住了其他角逐者。
要么,一个剧院拥有其他剧院不可替代的能力,结果重新成了剧团们上门攀附的对象。
这个能力是什么?解决创作者们的痛点,帮创作者赚更多的钱!我是在说戏剧吗?No,我是说正在发生的微信和其他内容平台的生态战争,路径两条:1、解决C端用户内容消费的痛点,获得压倒性的优势,或者更精确的高净值用户流量优势。
这就仿佛南京东路(规模)或者K11如此的高档商超(精确)。
2、解决内容创作者的痛点,打破同质化僵局、获得新的功能壁垒。
毕竟, 从根本上帮助创作者赚更多的钱,远比花钱补贴、用蝇头小利哄骗作者来得要紧!只有让天下没难做的内容,好的供给者才会纷至沓来。
那样问题非常明确了,内容买家、创作者的痛点是什么?5、内容买家的痛点?通常来讲,用户的内容阅读,主要通过两种方法:1、用高频刚需工具的同时,顺带阅读附带的内容,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微信,在交流社交(高频)的同时,顺便看公众号吧?再譬如喜马拉雅fm,走在路上、正在开车、晚上睡前这类不便捷用手用眼、又挺无聊的随着式场景(中高频)你总想听点什么吧,要不听吴晓波的语音吧。
2、去专门的内容平台阅读,虎嗅、钛媒体、36kr、好奇心日报、知乎微博、开眼视频、梨视频从1还是从2拦截呢?用户内容消费中,会在乎什么痛点呢?1、内容很大丰富,或者独家优质集中。
用户之所以习惯在两微一端中阅读,就是由于大平台内容丰富、基本涵盖了市面上的每个区块。
但用户也不会舍弃一些垂直的平台,那是由于那里集中的独家优质内容,由于独家所以生怕遗漏这种独家可能基于作者,也会基于媒介,譬如听声音内容去喜马拉雅,看精美短视频和vr视频去开眼视频,看无人机航拍去大疆社区,听3d音效去echo;2、可以高效率地筛选有兴趣的优质内容。
内容光多不可以,还要一眼就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对味的。
今日头条、一点资讯、喜马拉雅都是用推荐算法、猜你喜欢;垂直类平台则是用垂直筛选内容,对科技商业有兴趣立刻就想到虎嗅、钛媒体、36kr,对商品有兴趣一定会去每人都是商品经理,对电影有兴趣立刻上时光网。
3、阅读过程中,有没其他的增值服务、附加体验?譬如精美的界面交互细节带来的环境体验,就像大家在好奇心日报和mono上看到的;譬如阅读中的参与感和社交货币,就像二次元的弹幕等等;譬如声音平台上磁性有质感的声音叫你浑身一酥,直播平台上各种高颜扑面而来还能随时参与,这是内容以外的附加体验。
2、内容获得的体验并不好尽管微信更合适碎片化场景下的阅读,但它的限制也在于此太碎片了,很不适用于集中深度的阅读,由于在微信上读东西,你一直会悬着一颗心,想着对话栏那是否有新消息了、朋友圈是否有新动态了,于是常常中途退出文章、刷新动态,一探到底后再返回阅读这种阅读一直焦急的、朝三暮四的,常常快速掠过看个大概。
这就仿佛你在一个人声鼎沸的办公室找到一本书,一边翻着一边时不时有人找你,一边又忍不住抬眼看其他人在做什么,一边想着大喊一声我读了一篇文章非常有意思、引人注目这种阅读如何可能好呢?微信阅读朝三暮四,其他平台就有机会。
6、内容创业人士的痛点解决读者的问题,就是解决流量来源的问题。
解决内容创业人士的痛点,则是解决供给端的问题,每个平台都想在供给端形成规模生态。
那样创作者们最关心什么呢?他们也有痛点:(一)流量问题1、流量愈加难于获得假如说,app红利的消退是由于app太多,用户懒得下载了,那样内容红利的消退,就肯定是由于内容太多、用户看不过来、懒得关注了。
大家愈加不想关注新的公众号,一来我关注了也不会专门去订阅号折叠栏专门观看,关注和不关注有什么不同呢;二来假如某个号真的发出了出色的文章、肯定大概率会有人推荐到朋友圈的,又何必专门关注呢?一旦某一范围出现可以抢占用户心智的头部大号,后来者就极少有机会了。
papi酱多厉害,但男版的papi酱软软其实不太硬与创业版papi酱许豪杰也不差呀,但流量却少了不止一个层级。
从这一点上说,大家需要新一波的流量红利。
大家天天都被文字图片的内容包围,日渐已经倦怠,而假如一个平台能提供全新的内容形式,总是会带来一波新的流量红利。
2、流量怎么样精确?精确的流量才有商业价值,咪蒙的粉不少都是压抑已久的已婚熟女,消费能力强且感情用事,她们备受压抑想要发泄和脆弱的小市民优越感被她牢牢抓住,结果就是远超普通的实际转化的比例。
对于笔者来讲,假如这篇文章发出去,加我的都是出色同行或有关范围的达人,那当然极度受用,但假如加我的都是微商呢?3、流量的粘性怎么样获得?假如流量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个买卖就别想做大了。
所以内容创业人士们太拼了,天天都在琢磨着怎么样把偶然阅读的用户变成关注者,把关注者变成粉,把粉变成钱。
大家高频率地用某个app,是由于他带来的效率依靠;持续关注某个公众号,肯定是由于对其内容水平的稳定预期;而一旦成为粉,则完全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认可,则就算内容参差不齐、情况频出也无所谓,粉会助你找理由的。
这就像韩寒成名将来,即使后头的小说水平参差不齐、不可以带来《三重门》那样眼前一亮的感觉,但作为粉大伙还是会一如既往地力挺他。
有了粉就有了现实扭曲力场,这是一类型似品牌的人格影响力,即使出错粉也会为你脑补理由。
但达到这一点谈何容易?尽管平台海量,每个创业人士都要找到合适自己气场的最好媒介,就像papi酱的视频必须要短要变声,有些人可能就是行文之间特别有着动人张力,有些人合适用呆萌的二次元漫画与人交流,有些人可能一露颜值就会让大部分外貌协会缴械投降,有些人可能需要声音平台,用磁性的声音传递特有些现实扭曲力场。
(二)创作问题4、创作怎么样低本钱高效能?读者们是有心理阈值的,假如不可以让他们成为粉,他们就会日渐对你麻木。
那样下一次,你必需写出更强刺激的内容才能重获关注,可是哪有那样简单?即使笔者如此业余写作的人,也常常担忧我们的过气。
这个时候,一个平台能否减少内容创作的本钱和重压就很重点。
为何直播平台上都是网络红人脸们重复无聊的谢谢点亮谢谢关注,那是由于在直播平台上生产更高层次的内容本钱太高,对网络红人脸来讲常见重压山大。
假如有哪个能恰好解决这个创作本钱的问题,譬如美播正在尝试的游戏综艺直播间,可能可以带来新的直播局面。
再举一例,喜马拉雅上《极品说》老僵尸们的《好好说话》预计年入5000万,一个非常重要是什么原因就是语音如此一个平台,特别合适传递口才大咖们特有些现实扭曲魔力,毕竟说话怎么样还是得去听。
这一点是传统的文字不可比拟的,但假如每集都去做视频又太麻烦、本钱太高,很难想象一口气做个几百期。
5、能否持续提高创作能力?准确地说,是更好地提高商业化写作(带来流量的写作)的能力,怎么样第一时间获得用户的反馈数据并剖析研究,怎么样不断迭代调优逼近用户的g点,进而提高实际转化的比例?互联网文学大时尚那会儿,起点17k会有专门的班,教授各种迅速抓住读者的套路;今天,喜马拉雅则提供了完整的内容孵化服务体系,从数据剖析、商业化课程、众创空间到基金扶持,今日头条和新浪提供的各种内容孵化空间、扶持政策,都是要随着着内容创业人士一步步成长。
(三)盈利问题6、怎么样提供更丰富便利的盈利方法?不论是订阅、一次性付费、增值服务收费、打赏还是广告植入,总之必须要给内容创业人士们更丰富的赚钱选择,让他们根据我们的方法有饭吃。
近期疯传的赚了两千多万的直播少女不太冷,一时间攒足了眼球,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背后非常重要的一点是直播的盈利本身简单暴力迅速。
喜马拉雅上则是付费内容、付费会员和打赏结合,上海音乐教师田艺苗的古典音乐非常难吗,一人策划制作,年收入千万级,这在过去也是不可想象的。
7、怎么样更好地对接上游?所谓上游,就是各种各样调性相合的企业,这都可能是内容创业人士的广告主和收入来源,现在这种对接依旧是在信息不对称不透明的状况下进行,容易出现各种忽悠和不信赖,假如哪个能更透明高效地撮合呢?8、怎么样更好地保护内容创业人士的权益?譬如原创内容不失窃版就是尤为重要的内容,笔者就过去由于文章让人整段抄袭而捶胸顿足,抄袭者还上了头条这一点上,传统的文字内容很容易被模仿借鉴,而像喜马拉雅的语音内容、映客如此的直播内容,快手上的短视频,更容易得到版权上的保护。
9、怎么样带来稳定的复购,而不是火一把就死?今天的不少内容付费商品走的是爆品策略,从分答的热潮,到李翔商业内参的年度包,总是能在短期内引发买家的热捧。
但就如分答如此,你说偷听名人八卦或者实用资讯有没需要?短期内一定有,至少我得尝试一下。
可试了几把爽完了之后,你要让我为这个事情持续买单,感觉有点难。
以上9个问题,假如有内容平台可以解决,可能将带来完全不一样的供给端生态,甚至不少雨露均沾的创作者,也会开始考虑独家了,只须独家的获利(譬如内容付费)明显高于多平台的流量获得,那样哪个会和钱过不去呢?内容平台的努力方向很明确,让已经成名的大v影响力变现,让有潜力的后来者获得流量疯涨的上升通道,同时先赚一点小钱。
总之所有为了让天下没难做的内容。
7、内容+参与感是护城河内容创业人士们永远要把读者变成关注者、关注者变成粉,可是粉如何孕育?不只需要内容的很大突出,还需要一种群体性的归属环境。
而对于内容平台来讲,再优质的内容也只不过一对多地单向传递,要让用户对平台有更多的忠诚,最好的方法就是提供一种附加的双向体验参与感。
内容和social(社交社区社群)必然会联姻,让用户不只消费内容、还能享受参与感的内容社区肯定是将来。
同样是阅读内容,不少人习惯于在公众号阅读,是由于不仅能够阅读,还可以立刻推荐到朋友圈给自己增加逼格、或者表明某种态度,也可以给其他人的推荐点赞或评论,自然而然地完成一次社交交流。
同样是阅读新闻资讯,不少人喜欢在微博阅读,由于微博提供了一种公共事件的参与感,你不只和名人面对面,还可以与志同道合的粉们一块行动,点击转发评论赞一同参与到某个改变中国的行动中。
同样是阅读兴趣专业,不少人会去知乎,不止是由于可以找到愈加平易近人的民间大神与之社交,更是由于不同话题引发的深度撕逼大战天天围观大战的最新进展、又有新的东西爆出来,这个感觉很爽。
以上三者,都是内容与social结合、形成参与感的案例,将来的内容平台的角逐其实就是看哪个通过稳定优质的内容预期培养了用户的用法习惯,通过强烈的参与感将构筑起用户的归属感,通过无微不至的关怀安抚了内容创业人士的朝三暮四,使平台不可替代,以后即使出现一样内容优质的平台,他们也不会流失了。
8、可见的趋势有流量红利、流量粘性、流量变现潜力的内容才拥有商业价值,才是真的的内容创业。
这就仿佛app肯定是一门买卖,但不少人却突发奇想把他做成了情怀,结果就肯定被市场现实所惩罚。
从这个角度看,内容创业和app一样,看上去0门槛,其实门槛一点都不低。
app已死?内容永生?其实这并无关紧要,流量红利变现肯定是这个年代一以贯之的商业主题。
下面的趋势,会与app年代大致相仿:1、内容开始升级,通用型的内容创业年代马上结束,下面这个市场将愈加地专业和细分,愈加专业垂直、实际转化的比例更高的内容会日益被看好,专业范围的内容消费会成为一个钱途愈加明朗的事情。
2、内容创业人士(网络红人)开始升级,一味卖弄着巨乳和锥子脸的通用型网络红人年代也将结束,大家日渐审美疲劳,但争先恐后涌入这个市场的同质化角逐者却一点都不会降低,蛋糕愈加小。
一个愈加专业垂直、实际转化的比例更高的内容网络红人年代即将来临,正如喜马拉雅的余建军指出的那样,大家对好内容提出了愈加高的内容,核心是人格化、干货足、娱乐化,每个范围都需要深度的内容,而深度内容的提供者常识网络红人将会大行其道。
3、内容愈加地人化,与社交、消费升级更深刻地联姻。
将来会出现更多像知乎、微博如此的平台,你说不清它是内容平台、娱乐媒体、社交还是社区?你只了解,那是一个具备强大归属感的精神家园,你大好的青春年华正消耗在那里。
但遗憾的是,笔者觉得这个时间窗口应该不会太长,由于每一个专业范围最后只能出现一两个压倒性的头部,而真的具备很大商业价值的垂直范围其实也就那样几个,内容大热之后必然会出现内容过剩和内容泡沫,所以文静的骚年们,抓紧了,抢到是你的下一张船票!